易学代表人物之程颢

程颢

(1032—1085)北宋哲学家、易学家、教育家。字伯淳,私谥明道,学者称明道先生。洛阳(今属河南)人。嘉祐进士。曾任鄂县、上元县主簿及晋城令,官至太子中允、监察御史里行。始参与王安石变法,后反对之,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。哲宗即位,司马光执政,荐为崇正寺丞,未赴而卒,谥纯公。与弟程颐学于周敦颐,同为北宋理学奠基人,世称"二程"。由于长期在洛阳讲学,故其学被称为"洛学",为北宋易学中义理学派之代表。二人对《周易》的理解,其共同点均以"天理"解易,批评象数之学,反对王弱派以玄学解《易》。但在心和理的关系上,二人不尽相同。程颐区分心和理,程颢不区分心和理,而自成心学派。对卦爻辞的解释,虽属义理学派,但不同于气学派和理学派,而是以心说《易》,以人心为其易学的最高范畴。他与程颐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,世称程朱学派。其《易》说散见于其《语录》及《遗书》中,未有易学专著传世。另著有《识仁篇《定性书》等,收入《二程全书》。

程颐

(1033—1107)北宋著名理学家。字正叔,祖籍中山(今河北定州),后徙河南洛阳。因居于伊川流经之处,故学者称伊川先生。少时与兄程颢同从周敦颐习经学。十八岁游太学,备受主管胡瑗赏识,处以学职。宋治平、元丰间(1064—1085),大臣屡荐,皆未被起用,与程颢在洛阳聚徒讲学三十载,后人称其弟兄为"二程",学派为"洛学"。宋哲宗初,由司马光等荐举,召为西京国子监教授,旋擢崇政殿说书。后因反对司马光新党执政,被贬为西京国子监守。绍圣(1094—1098)年间又遭削职,遣送四川涪州,交地方管制。宋徽宗即位后复官,崇宁二年(1103)再遭削 籍,遣散门徒,隐居龙门。大观元年(1107)复宣议郎致仕,次年卒于家。他是宋易义理派集大成者,力主以义理释易,认为"有理而后有象,有象而后有数"。但他又不同意魏晋时王弼以老庄哲学解易,而主张以其提出的“理”训释《周易》,使《易》成为发挥其理学思想的工具,其政治性较之王弼易学更为强烈,对后世影响更大。有《伊川易传》四卷行世。其他著述一并收入后人所编的《二程遗书》中。

 

THE END